在肺癌的家族中,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亚型,约占所有肺癌的比例为15%-20%。因其在显微镜下呈现为体积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而得名。虽然命名为“小细胞”,但它的生物学行为却隐藏着非常“大”的凶险。小细胞肺癌具有极强的增殖能力和侵袭性,肺部病灶可以在短时间内生长为巨大肿块,并极易伴随局部淋巴结的转移。大部分患者初次就诊时已出现脑、肝、骨骼等远处器官的转移。更特殊的是,它还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会产生某些特殊的激素、抗原和酶等物质,引发低钠血症、皮肤潮红、心动过速等代谢紊乱症状,临床上称之为副肿瘤综合症。并且对于抗肿瘤治疗的药物易产生耐药性。这种“生长快、扩散快、易复发”的特点,使其成为肺癌中最凶险的类型之一。
如何预防?
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吸烟是最主要的诱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反复损伤支气管黏膜,诱发细胞恶变。数据显示,80%以上的小细胞肺癌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出10倍,且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风险越高。
除主动吸烟外,长期暴露于二手烟、大气污染(如工业废气中的苯并芘)也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职业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长期接触镭、铀等放射性物质,或砷、铬、石棉等致癌化合物,会使肺部细胞长期处于“致癌环境”中。此外,患有阻塞性肺病、矽肺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小细胞肺癌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常人。
展开剩余63%预防小细胞肺癌的核心在于切断这些致病链条,远离致病因素:坚决戒烟是首要措施,同时要避免吸入二手烟;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防颗粒物口罩;从事高危职业者需严格做好防护,定期进行工作环境检测;慢性肺病患者则要积极治疗,降低癌变风险。
如何早期发现?
小细胞肺癌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误认为普通呼吸道疾病。其典型表现包括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胸痛、气短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骤降、乏力、声音嘶哑。由于肿瘤原发部位靠近支气管和纵隔,侵犯这些部位时可能引发上腔静脉综合征、喉返神经麻痹等并发症,表现为面部水肿、吞咽困难等。
更棘手的是,约60%-70%的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错失最佳治疗窗口。因此,高危人群必须主动筛查,而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能发现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病灶。建议吸烟史超20年、每天吸烟超20支者,有肺癌家族史者,或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如何治疗?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原则,需根据病情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
局限期(肿瘤病灶相对局限,大部分仍位于胸腔内,局限于一个放疗野内,未远处转移):首选同步放化疗,即依托泊苷联合顺铂等化疗药物与胸部放疗同时进行,既能通过化疗杀灭全身潜在癌细胞,又能借助放疗精准控制局部肿瘤,有效缩小病灶、延缓进展,放化疗后采用PD-L1单抗免疫维持治疗1年。部分患者可以取得根治效果。
广泛期(肿瘤累及范围较大,常转移至胸腔外或远处器官):以全身化疗为核心,常用依托泊苷联合铂类药物方案,可联合PD-1PD-L1单抗等免疫治疗,增强抗肿瘤效果,延长生存期。
值得注意的是,小细胞肺癌复发率高,无论是局限期还是广泛期,治疗后必须定期复查,监测疗效,: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治疗后,前2年每3个月进行一次胸部CT、颈部淋巴结及腹部彩超或CT,血肿瘤标志物检测,2-5年每6个月复查1次,5年后每年复查1次;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复查频率为每6-8周1次,包括原发灶及所有转移灶在内的CT等影像学检查,血肿瘤标志物监测,早期识别复发进展性病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小细胞肺癌虽“凶险”,但通过科学预防、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仍能显著改善预后。高危人群尤其要提高警惕,将防治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中。
发布于:河南省线上股票配资专业,股票配资工具,配资炒股入门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