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深圳的陈女士买了一箱麻六记酸辣粉,8盒65.9元,心情本来挺好——可三天后,7月25日,她冲泡时却发现酸辣粉发霉了,还有刺鼻的味道,这种瞬间的落差感,换谁都受不了。
她去找深圳开市客门店,门店也挺痛快,直接给退了钱,说赔偿的事下周五前再答复,消费者这边悬着一颗心,门店那边也有点紧张,毕竟食品安全这事,闹大了不是闹着玩的。
陈女士拍了照片,生产日期很清楚——2025年6月16日,酸辣粉表面有疑似霉斑,画面一出来,社交平台上的舆论气氛就炸了,大家纷纷发声,担心自己买到的也有问题。
不只是深圳,上海、宁波等地的消费者也开始在网上发帖,说自己买到的麻六记酸辣粉也发霉了,生产日期同样是6月16日,批次号20250616 64 94AQ,粉饼表面有不明物质,疑点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
有消费者说,线下门店已经给退了产品金额,至于进一步赔偿,大家都在等消息,舆论场里开始有点对立情绪:消费者觉得品牌应该负责到底,品牌方和商超却在权衡风险和成本。
7月25日,开市客上海门店的工作人员回应了,确认麻六记酸辣粉这两天已经全部下架,是收到厂商通知才下架的,具体原因还不清楚,这种说法其实挺官方,没太多细节,但起码表明他们在动作。
与此记者又致电深圳、苏州、杭州等地门店,得到的答复都一样:麻六记酸辣粉全部下架,开市客App也查不到相关产品,门店们很一致地收紧了口风,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到了这一步,商品下架、消费者退货、赔偿问题待谈,整个事件进入了一个僵持期,双方都在等新一轮的信息和决策,大家都在看下一步该怎么走。
开市客相关负责人后来解释说,是在近期例行商品品质巡检中,发现麻六记酸辣粉存在质量波动,出于商品质量管控要求,主动暂停销售,重新上架时间还没定,这个说法给人一种“主动作为”的感觉,也是在安抚舆论。
开市客还补充了一句:他们卖的麻六记酸辣粉,包装和食材配置和别的渠道不太一样,这话听起来像是想把责任分摊开,强调自有渠道的特殊性,消费者却更关心质量结果,而不是渠道差异。
早在2025年1月,麻六记就曾发布视频,宣布正式入驻开市客,双方合作看起来还挺隆重,结果半年后就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被下架,现实远比宣传来的要残酷。
麻六记本身是一家主打川味、面向年轻人的连锁餐饮品牌,创始人汪小菲也有流量和关注度,品牌在2025年的市场竞争里想更进一步,没想到被一次质量危机拖了后腿。
表面上看,是产品发霉、下架、召回、赔偿这几步走其实背后是食品企业和零售商的质量管控链条出现了纰漏,监管、内部巡检、供应链协同,这些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食品安全在中国消费者心里是雷区,任何品牌和商超都不能轻易触碰,一旦出事,网络会放大风险,舆论会倒逼企业表态,每个人都在紧盯后续动作。
有人说,麻六记酸辣粉的这批问题产品生产日期都是2025年6月16日,批次号也很集中,这说明可能是生产环节某个节点出了纰漏,还是管理、仓储、运输哪一环出问题,企业自己最清楚。
开市客的做法是先下架、再调查,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姿态摆出来了,品牌方麻六记暂时还没公开回应,消费者的质疑和等待在持续发酵,赔偿标准和后续处理还没定论。
看似是一起普通的食品安全事件,实则牵动着门店、品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博弈,谁都想把损失降到最低,但责任归属、后续补偿这些问题,必须给到明明白白的答案。
2025年7月的这场风波,也让所有商超和食品企业再次警醒,食品安全没有侥幸,每一个批次、每一道工序都要经得起检验,否则一次疏漏就可能让品牌苦心经营的形象崩塌。
消费者的信任是靠一件件小事建立起来的,食品安全却能一夜之间让信任归零,这种残酷的现实,每个品牌都该牢记。
整个事件目前还在发酵,开市客和麻六记下一步会怎么应对,赔偿标准会不会令消费者满意,产品到底何时能安全上架,都是悬着的问号。
食品安全事件不会因一时的下架和退货就彻底平息,监管部门会不会进一步介入,品牌方能不能彻查问题并公开说明,后续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开市客麻六记酸辣粉发霉风波:消费者信任危机何时能解?
线上股票配资专业,股票配资工具,配资炒股入门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